秦州:筑路架桥促振兴
天水融媒记者 马凯 鞠玮莉 范少杰
初冬的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至甘谷县古坡镇道路上,红黄蓝三色标线在山间格外醒目,像一道彩虹延伸向远山。村民李旺红骑着电动车稳稳驶过:“这是我们一直走的必经之路,原来坑坑洼洼,现在平坦得很。不管骑电动车还是摩托车,出行方便多了。”
这条7.54公里的道路,起点在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终点与甘谷县古坡镇相连。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工程师陈首元站在新铺的沥青路面上介绍:“按照交通+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我们对这条路进行了升级改造。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6米,总投资1092万元。”项目于2024年4月底开工,同年12月完工投用,不仅方便了沿途村庄群众出行,更以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促进了城镇村三级客货邮融合发展。
道路的改善让农产品运输不再受天气制约。“路况好了,而且有专人清扫得很干净。”李旺红笑着补充,“现在村民们运输东西再也不怕下雨了。”
而在秦州区的另一处山水之间,藉口镇放牛村的放牛桥横跨河道,桥面宽阔笔直。许家河村村民张彦生正开着三轮车过桥:“原来拉点啥都得从河道走,现在有了桥,去镇上赶集、拉化肥都轻松多了,再也不蹚水了。”
张彦生特别提到苹果销售的变化:“原先客商收苹果时,大车进不去,我们得把苹果拉到外边。现在半挂都能进去,客商也很多,这个桥修得特别好。”
秦州区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任许存告诉记者,放牛桥全长54.04米,桥宽8.5米,设计荷载为公路一级。2020年8月的特大暴雨冲毁了原有的渡河工程,严重影响了放牛片区9个村群众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2021年3月项目动工,9月就建成投用,既补齐了乡村道路基础设施短板,又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一条路到一座桥,这样的变化在秦州大地不断上演。借助“四好农村路”带来的便利,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平南镇孙集、苏湾,娘娘坝镇钱家坝村等田园综合体,串联起苹果、秦州大樱桃产业基地,“农村公路+”的融合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促进了乡村旅游。
五年来,全区新建自然村通硬化路120条207公里,实施村道安防144条269.14公里,新建产业路72条141.9公里,新改建桥梁11座,过水路面改桥2座。如今,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91.281公里,16个镇全部通油路,420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全部通客车,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8%。
路修好了,养护更要跟上。全区设置区镇村三级路长880名,开发“护路员”公益性岗位481名,组建64支干线公路养护队伍……这些数字背后,是秦州区对每条农村公路的精心呵护。陈首元介绍:“我们强化道路养护和管理工作,通过日常养护提升道路使用年限,清理边沟、涵洞,避免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全力营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在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上,“天水出行天天行”定制客运平台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客货邮融合发展的示范创建,构建起“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新模式,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更加顺畅。
站在新建的放牛桥上眺望,车辆行人络绎不绝。这条路、这座桥,连同秦州大地上2391.281公里的农村公路,正悄然改变着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20日11月21日起 G312清傅公路上行线什川收费站出口匝道封闭施工
- 2025年11月20日张掖黑河湿地:首绘大天鹅1580公里迁徙路线
- 2025年11月19日【图片新闻】G8513平绵高速公路掩映在层林尽染的山峦之间 美如画卷
- 2025年11月19日临洮:村民议事“议”出发展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