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守护根脉 传承文明 ——天水伏羲庙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2025/09/11/ 09:27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马凯 见习记者 邓妍

  服务优化 体验“优”起来

  伏羲庙新落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内,通透敞亮的大厅秩序井然。6个人工售票窗口与2台自助售票机前,游客从容排队,无拥挤现象。

  来自西安的李女士刚为孩子取完门票,她欣慰地说:“一直想来天水伏羲庙,没想到设施这么人性化,带孩子来特别轻松安心。”

  便民设施持续完善:母婴室配齐防滑地垫、温奶器等;医务室备有急救设备与常用药品;17组智能寄存柜解行李之忧,多语种窗口服务国际游客。此外,80米参观道路拓展、5座旅游厕所改造、60套休息座椅增设及28处智能讲解点、33处标识更新,构成贴心的“第三道风景”。

  “新游客服务中心6月启用后,服务内容日趋完善。”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表示,这些改善直接带动游客满意度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伏羲庙与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分别达96.1万人次和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

  硬件提升的同时,文化传播同步创新。讲解员孟莹告诉记者:“我们修订3000余字讲解词,推出8期‘文博数字人’讲解视频及3个云展览,浏览量超10万;研发30节社教课程、编写2册研学读本,开展150余场活动,惠及2万余人次体验伏羲文化。”

  “没想到除了参观古迹,还能通过这么多新颖的方式了解伏羲文化。”李女士带着孩子在数字互动屏前体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被点燃,比课本知识生动多了。”

  孟莹表示:“我们正在制作《大哉羲皇》数字影片,未来将长期播放,让每位游客感受伏羲文化魅力,让千年文明焕发新生。”

  多方聚力 成果“显”出来

  伏羲庙的变化静水深流,处处可见。公祭伏羲大典庄重举行,千年祭祀传统在肃穆钟声中焕发新生。

  文化传播持续拓宽,六场原创展览次第推出:《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跻身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微笑千年——天水地区北魏佛造像艺术展》获省级优胜奖;铜镜专题展赴青海、伏羲功绩展亮相武威,馆藏珍品更首度赴法,在吉美博物馆讲述东方文明。

  学术深耕不停步,围绕碑刻与汉晋文化的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将伏羲文化推向世界学界;三本专著即将出版,十余篇论文刊发,专家走进高校、机关,讲述伏羲文明的天水篇章。

  项目建设稳扎稳打,投入275万余元完成东西牌坊加固、数字文物墙建设、AI小程序开发及古民居渗水监测、古树消险等,同步提升游客系统、焕新专题展,朝着5A级景区与国家卓越博物馆的愿景踏实迈进。

  人才是传承的根基。馆方修订激励制度,强化培训外派与竞赛:三名修复师技艺夺魁,六名讲解员市级赛获奖,小讲解员摘得省级二等奖并获评“如意甘肃推介官”;工作人员赴敦煌、故宫交流,深化校馆协作,为传承注入活力。

  这一切如细雨汇流,静默而坚定地书写着伏羲庙的新篇章,虽无喧哗,却足够铿锵。

  立足新阶段,天水市博物馆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以伏羲庙为核心,衔接卦台山、龙马洞等伏羲文化遗存,构建了一条贯穿历史的始祖文化廊道,全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系统建立伏羲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持续打造世界伏羲文化中心、全球华人寻根祭祖中心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持续激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刘玉璞馆长表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伏羲庙静静伫立,千年古柏枝叶簌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文明的守护与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不仅属于过去,更应照亮未来,永励后人。这条路虽然很长,但它正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融入现代的血脉,继续被书写。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