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天水“电商促就业”为10万人带来“数字机遇”

 2025/07/08/ 10:04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王琴 马静

天水“电商促就业”为10万人带来“数字机遇”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王琴 马静

  近年来,天水市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富有天水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各县区电子商务多点开花、争相斗艳。目前,我市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超1300家,电商平台注册店铺9300多个,年交易额达到145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

  今年以来,我市电商产业依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全市电商规模不断壮大。麦积区聚力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建成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镇村服务站(点)396个,实现全域覆盖,培育网店1655家、物流企业110余家,形成“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秦州区形成以特色农产品与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导的电商产业,电商平台达162家、农产品网销主体突破100户,天水大樱桃、旅游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带动就业超2000人。

  实施电商人才“造血工程”,紧紧围绕“实操+转化”,为电商从业者提供精准、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市本级举办2025年“创享电商 天水赋能”电商产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邀请全省电商行业资深教授学者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交流研讨、众创讲堂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培训学员对电商行业的新认知。清水县组织电商达人、网红达人、带货主播参加市县“人工智能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电商行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等培训4期85人次。麦积区开展移动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技能培训2万人次,孵化本土电商团队200余个。秦州区深入街道、社区摸底新就业形态下的电商培训需求,开展“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培训。武山县通过“专业教学+现场演练+个性答疑”的模式,围绕AI技术辅助文案策划、直播运营策略和供应链管理等核心领域,开展“一对一”定制化指导。

  聚焦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造天水区域公共品牌。麦积区推动“花牛苹果”网销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升级,通过“田间行甘味产销季”展销、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矩阵。秦安县搭建林果产业“挑大梁”网络平台,让“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三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县域电商销售的绝对主角。甘谷县以“大漠行”“雅路人”等麻鞋品牌为引领,继承发展非遗技艺,通过电商渠道发展“炕头经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羊阿洋酸辣粉、万福香醋、海掌柜八宝茶等优质农特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成功打入外地市场。清水县发掘轩辕文化底蕴,塑造县域公共品牌“初祖农耕”,组织线上线下2场品牌推荐活动,扩大了清水特产的宣传面和知晓率,有效破解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我市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破解“小而散”的困局,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实现电商业务全域覆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炕头经济”。张家川县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村级快递物流站点建设示范项目,落实农特产品快递邮费补贴,打造县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在刘堡、恭门、马鹿、胡川四镇建设乡镇级电商直播基地。甘谷县企业将麻鞋制作工序进行分解,把鞋底编织、鞋面钩织等工序下放至乡村一线的就业帮扶车间,培训农村妇女3000余人,直接带动500多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2300元左右。秦安县王尹镇依托传统草编技艺,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统一接单、分散生产,销售草编收纳筐、装饰品,让200余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