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天水日报通讯员 顿映杰
谷雨后的张家川大地,粉白的山杏花点缀在沟壑梁峁间。走进川王镇铁洼村,晨雾中蓝顶白墙的新居整齐列阵,村民马启明家新贴的瓷砖在朝阳下泛着微光。这位早起打扫庭院的汉子,手指划过门廊雕花时,总会想起半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清晨——2024年春天,他在选房现场颤抖着签下名字,为三代人选择了离主路仅百步之遥的安置房。
“以前住在崖畔,雨夜听着滚石声,要把孩子搂在怀里才敢闭眼。”马启明擦拭着集成灶台,蒸汽氤氲中,记忆里的土坯房与眼前贴满瓷砖的厨房重叠。“现在好了,下楼就是平坦的水泥院落,房前屋后成了小花园,孩子们上学更方便,家门口种地、打零工,政府都为我们考虑到了。”他擦拭着灶台,眼里闪着泪光,话语间道出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万余避险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
在30公里外的闫家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新建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山谷。村民黎富生戴着安全帽在工地穿梭,这位即将住进二层小楼的老农,仍会在午休时登上对面山梁,对着祖辈居住的土房子久久凝望。“四代人住了多年的土房,墙上的犁痕都刻着故事。”他摩挲着搬迁协议上的户型图,粗糙的指腹划过效果图里宽敞的客厅,“但娃娃们该有更好的未来。”
如今,闫家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预计今年9月基本达到入住条件。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该县把持续加大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列入2025年为民实事,召开专题会议调度5次、督促检查8次,乡镇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带头蹲点包抓,现场解决规划选址、用地保障、建设进度等问题,促进了建设和搬迁工作提速提质。
2025年,全县再次吹响搬迁“冲锋号”,新一轮摸底排查已锁定112户搬迁对象,新建集中安置点1个,搬迁群众105户,总投资4820万元,确定二层户型67套、一层户型38套,配套农户院内硬化、围墙、大门以及室外附属等工程,建成后基本达到入住条件。
该县紧扣“搬出安全,搬出幸福”,经多次现场踏勘、入户排摸、会议商讨,根据解决群众不同居住需求,在精准落实“10+5+N”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一户一策”搬迁政策,确定了政府补助、企业捐款、群众自筹、贴息贷款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方案,切实解决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困难问题。
据县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王刚介绍,为了保障搬迁群众按时入住,县上吸收企业捐助资金625万元、无偿提供项目用地57亩,县政府专项补助资金250万元,用于恭门镇恭门村集中安置点建设,户均出资不超过8.5万元,真正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
为做好搬迁安置的“后半篇”文章,充分考虑搬迁群众实际,县上积极配套后续产业,为彻底解决搬迁种地远和就业问题,县政府出资600万元实施一条长6.3公里产业路,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并联系鑫达矿业、陇道水畔游乐园等企业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及就业务工有保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该县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宗旨,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在前三年累计搬迁1125户的基础上,及时做到超前谋划、跟踪问效、持续推进的工作总基调,让群众从“忧居”迈向“优居”,努力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张家川县搬迁群众的眼角里藏着大山的记忆,手掌上留着勤劳致富的痕迹。县委、县政府承诺要让群众不仅住上钢筋混凝土的安置房,还要住在包含产业支撑、基层治理的温暖之家里。从搬迁到系统变革,张家川正将“忧居”的叹息,谱写成“优居”时代的新羌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2日临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 2025年04月21日兰州市城关区原雁滩布料批发市场顺利搬迁至东瓯世贸广场
- 2025年04月11日解锁兰州新区新康村易地搬迁移民共富“幸福密码”
- 2025年01月22日中国足协宣布5支球队“异地搬迁” 日照宇启变更至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