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天水:科技赋能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

 2025/03/24/ 10:5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张浩良 祁玉洁

  □张浩良 祁玉洁

  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早期预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水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山脉纵横,气候多样。暴雨、冰雹、低温冻害、大风、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十四五”以来,天水市气象部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通过强化部门联防联动,切实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不断拓展能源、农业、交通、文旅等领域的专业化气象服务,积极构建智慧气象服务新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技术支撑 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水平

  “每年7月至8月,天水进入暴雨频发期。为此,我们以暴雨灾害防范为切入点,从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强度等方面,建立了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5公里×5公里天水市暴雨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矩阵,形成精细至乡镇的风险预警产品,实现了从气象要素定量预报向综合风险定量预警的转变,为推进暴雨等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天水市气象台台长李娟介绍。

  这只是天水市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气象系统提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来,天水市气象部门以“三个高水平”为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改革探索,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依托国债项目,天水市气象局全力织密气象灾害监测网络,调整完善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新增加密乡镇气象站点67个,实现全市113个乡镇高密度全覆盖。发挥天水新一代天气雷达作用,实现对暴雨、局地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全覆盖。天水市气象局与水务、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合作,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网布局,实现监测资料共享,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实现环境雾、霾、沙尘等重污染天气气象监测数据共享,联合发布风险预警,建成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专业领域自动观测系统37套,为气象专业化服务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天水果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天水市在冰雹主要活动路径和农业重点产业区域建成高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111个,形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2021年以来,组织防雹、抗旱减灾高炮作业1641点(次),火箭增雨(雪)作业166点(次),最大限度减轻了冰雹、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天水市气象局聚焦风险与影响,运用大数据融合及协同联动技术,搭载自主研发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模型,建设天水市综合防灾减灾平台。该平台涵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预警、协同联动、防御应对等环节,为天水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指挥调度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支撑。

  部门联动 合力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近年来,天水市气象部门积极主动融入应急管理体系,深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建立起极端灾害性天气“叫应”“叫醒”工作机制。遇有高影响天气,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叫应”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醒做好风险防范应对工作。通过定期开展自然灾害形势分析会商研判,各行业部门建言献策、各司其职,逐步将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网络织得越来越密,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协同防护的转变。

  2024年7月23日至24日,天水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达270.3毫米,突破全市历史极值。针对此次重大天气过程,天水市气象局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提前3天发布降水天气提示,提前1天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明确指出暴雨强度、影响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面向决策部门和广大民众提前210分钟发布暴雨黄色气象风险预警。强降水期间,逐小时发布雨情实况和临近加密预报。应急部门根据分级风险预警和实况动态,组织基层政府及时转移群众546户1381人。由于预报预警及时、“叫应”“叫醒”到位、党委政府部署有力、应急联动得当,这场突破历史极值的局地特大暴雨未造成人员伤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地方党政领导多次深入市县气象部门坐镇指挥防灾减灾工作,充分肯定了气象预警在防范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先导作用。

  及早预警 提升行业气象灾害应对能力

  “如今,我们的服务突出精细化、定量化、定制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气象要素预报预警,而是基于行业特点转变为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天水市气象局副局长邓卓雅介绍。自“十四五”以来,天水市气象部门组织研发了交通、农业、能源、旅游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推进专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气象服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与电力部门合作开展能源气象预报,与文旅部门合作完善气象景观预报、旅游气象指数预报等旅游气象服务,不断拓宽专业服务领域。

  2023年以来,天水市气象局共联合自然资源、水务、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重点部门和电力、公路、保险等重点行业,发布洪涝、地质灾害、大气污染、低温冻害、电线覆冰、道路结冰等各类风险预警产品163期,在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科学决策、精准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创新“气象预警+保险兜底”模式,将降水、温度等气象指标纳入农业保险赔付触发条件。2024年,全市农业保险覆盖193.58万亩,累计理赔8841万元,受益农户7.05万户。2024年全市完成开花类作物保险64.4万亩,同比增长8.1%,果农因灾损失补偿率提升至70%。

  2024年初,“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品尝美食、欣赏美景。天水市气象部门与文旅部门签订《共同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打造“跟着季节游天水”文旅IP,巩固“天水麻辣烫”出圈效应。成立融媒体团队,打造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和石窟文化为支撑,结合自然风光、气候景观、名优特产和历史人文科普宣传等为主题的“跟着季节游天水”文旅IP,以网络受众喜爱的方式,以“媒”宣“旅”,助力旅游宣传推广。

  面向未来 构建智慧预报预警新格局

  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早期预警”成为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天水市气象部门锚定“两个现代化”目标,借助科技赋能气象服务,织密防灾减灾网络,着力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持续推动预报预警信息从“天气预测”全面升级为“风险预测”,实现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的实时评估、动态预警,以及预警信息的自动、智能、靶向发布与传播,努力让陇上江南——天水在宜居的基础上更“宜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