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社会民生

天水:优化医疗“保障网” 撑起惠民“保护伞”

 2025/02/25/ 10:32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王琴 马仓仓

优化医疗“保障网” 撑起惠民“保护伞”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马仓仓

  崭新的连栋大楼拔地而起,不同的功能分区明确清晰。2月21日,记者来到秦安县人民医院时,院区环境干净整洁,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里,导医们热情引导、答疑解惑,前来就诊的患者有序穿梭在各个科室。现代化的挂号、缴费设备前,患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快速完成操作。这是秦安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后的一个普通场景。

  为缓解全县医疗资源紧张、改善医疗环境,2018年,秦安县规划启动了县人民医院异地扩建、整体搬迁项目。去年5月,新院区正式投入使用。更加科学的规划布局、更加完善的设施设备、更加优化的就医流程,有效满足了全县及周边地区群众看病就医的新期盼、新需求,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我们紧扣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合作机制等措施,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年手术量达到了4500多台,三四级手术占比达到38%。其中,像骨外科各类手术、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血管介入科各类微创手术均达到了周边地区的领先水平。”秦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强说。

  目前,全院拥有床位980张,各类大型医疗设备200余台,近5年引进急需紧缺医疗技术人才149名。医院依托天津津南医院“组团式”帮扶、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的柔性支援、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口协作等省内外三甲医院的优质专家资源,建立了“名医工作室”12个。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不仅推进了全县医疗综合改革和医共体建设,也辐射带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76岁的任时中老人因患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左腿神经,前不久刚到医院做了手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贴心照护下,他恢复得很快。提到新院区时,老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里整体环境好、设备也好,医生护士对我们又像亲人一样,住着心情也舒畅。”

  基层卫生院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秦安县兴国镇卫生院内,不少周边群众来接种疫苗、清洗牙齿、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多年来,医院持续完善中医馆和中医特色理疗建设。目前,中医馆能规范开展针灸、针刀、推拿、艾灸、中药熏蒸等10类1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中医馆和中医诊疗,是我们卫生院的一张特色名片。”秦安县兴国镇卫生院院长李兵兵告诉记者,为了提升诊疗水平,院里返聘专家定期坐诊并开展技术指导,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去年门诊量达到了26100人次,同比增长19.83%;住院病人588人次,患者满意度也达到90%。卫生院还建立完善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目前已将辖区内95.2%的居民入档,并实现了动态管理。

  医疗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近年来,秦安县从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以及卫生健康人才支撑“四个体系”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切实撑起群众健康的“保护伞”。

  “目前,全县县级分级诊疗病种已达到280种以上,镇级达到60种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95.4%。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998人,开设床位2612张,完全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秦安县卫健局副局长、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谢海龙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