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堡镇: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有底气
红堡镇位于清水县中西部,距离县城7.5公里,静天高速、庄天二级路、桐温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既是清水县的西大门,也是天水生态旅游“后花园”的窗口。全镇辖2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37户28251人,耕地面积7.63万亩,果园面积4.2万亩,主导产业为核桃,2019年底人均纯收入6907元。
近年来,红堡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贯彻实施乡村振战略,紧扣稳定增长、加快发展这条主线,激发“三农”活力,全力加快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步伐。红堡镇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一户一策”为统揽,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蔬菜、饲草玉米、构树等产业。同时,突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将同类型的合作社发展建立联合社,将龙头企业与联合社挂钩,建立牢靠的“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
除此之外,红堡镇还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始终突出抓基础、强后劲,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美丽镇村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走出了具有红堡特色的小城镇和新村建设之路。
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 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清水县红堡镇产业发展见闻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马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内源性动力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清水县红堡镇高起点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注重补齐短板,努力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贫困,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通过一系列产业拉动,助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4月20日,在清水县红堡镇崔刘村,清水县昱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66个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西芹苗长势喜人。大棚负责人纪宏伟说,这批西芹预计五六月上市,每个棚产量能达到五六千斤,市场收购价每斤1.5元左右,因为西芹的品质优良,提前预订的客商非常多。在曹冯村筒子里,清水县为民构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087亩构树,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每亩种植1200株,年产量400余吨,收入能达26万元以上,两年后年产量可达600余吨,预计收入40万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陈开选说。
这些都是清水县红堡镇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红堡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紧盯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扣稳定增长、加快发展主线,激发“三农”活力,全力加快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步伐。
红堡镇精准扶贫工作站副站长郭锟告诉记者,红堡镇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积聚脱贫致富后劲,按照“山区核桃、川区蔬菜、峡区水果”的发展思路,在太坪梁、铁炉梁、大平梁等优质核桃示范基地建园4.2万亩,沿白驼河流域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1500余座,以合作社牵头集中发展构树种植1087亩、花椒1060亩,在小泉峡大力发展柿子、葡萄等优势产业。同时,努力构建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扶贫体系,扶持617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牛羊果菜薯药”特色产业,落实扶贫资金1440.5万元,将贫困户真正粘在产业链上。“2014—2019年稳定脱贫1466户6759人,实现了曹冯、周家、李店、刘谢、高沟、清泉、新坪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2019年底剩余贫困人口85户29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3%,2019年底人均纯收入6907元。”郭锟说。
走进红堡镇西城新村,一排排青砖白墙的二层小楼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亮眼,孩子们在水泥巷道里奔跑玩耍,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聊天,呈现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近年来,清水县红堡镇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始终突出抓基础、强后劲,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易地搬迁362户、危房改造573户、庭院硬化415户、旱厕改造924户,实现了23个行政村水泥路、标准化村阵地和村卫生室全覆盖。同时,全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美丽镇村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红堡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新风正强劲吹来,奔涌着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