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文化名人

【人物志】清末举人陈青选

 2022/02/10/ 10:39 来源:天水日报 杨建明

  □ 杨建明

■ 甘肃省陇西襄武书院,第一排左起第三位为陈青选。

  出武山县洛门镇东二三里,大南河交渭河东岸,316国道以南,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古村——大柳树村。村子南端,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院落。这里,就是被武山人誉为“万翁”的陈青选故居。

  万翁,原名陈青选,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人,清末举人,著名诗人、教育家。

  斯人已逝,手捧遗作《逸鹤鸣秋集》,走进诗人营造的田园山居,青灯古佛的意境中,自是一种庄严的心灵之旅。

  请洗涤庸俗,请放下傲慢。

  以纯净为目,以庄重为耳。

  去观察,去聆听,那跌宕起伏的人生。

  先生生于1864年,原籍洛门南街。当时西北战乱仍频,外敌入侵。万翁,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先生自幼聪颖好学,然家贫纸贵,遂因地制宜,以柳枝为笔,以大地为纸,习字作画。因勤奋好学,先生于1901年考取清授文林拣选知县庚子辛丑科举人。先生无意仕途,又慕柳村文风兴盛,遂教学积薪,置地建房,始定居于柳村。

  先生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先后任榆中书院,陇西南安书院教授、山长。武山新兴高等学校儒学教授,兼县奉祀官、教育会长等职。

  然清末政治黑暗,先生目睹官场腐败,无意为官,决心教书育人。至其友李克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举人)任甘肃省教育厅长时,举荐其为靖远县县长。先生以“教育英才,为我所乐,吾非县长之才,亦无意于仕途”而婉言谢绝。在逐官追位的道路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甚众;知其可为而不为者,甚少。先生,即是这当中的极少数。在他的诗中“骨为吟诗瘦,人因不仕尊”,便是他人生价值的独白。

  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山林之美,田园之趣。寺古月寒,人情冷暖,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

  武山地处西北,在江南才子眼中,乃苦寒之地。但在万翁笔下,“数点人烟傍水涯,竹篱疏处补桃花。犬声吠破山窗梦,细雨斜风到客家。”“柴门一桁向山开,倚杖闲看云数堆。流水野桥通野寺,钟声时乘晚风来。”诗风清新雅致,别有陇上田园风光的韵味。

  先生身处乱世,无意仕途,一生以教育为业。1929年—1930年,武山县城被攻占,学校被迫停课,先生无奈回乡待业,内心异常苦闷,他写下了“俯视人间无净土,教人何处种芙蓉”“岁月流行伤往事,山林终老负我心”的诗句,表达了他不能执教的抱憾和焦虑。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一时神州大地血雨腥风,哀鸿遍野。已逾古稀之年的万翁,发出了“人间惜少忘忧草,国计民生夜夜心”“天荒地老人憔悴,百感惊心睡不曾”的呐喊。耳闻日寇在南京的暴行,先生悲愤难抑,以泣血之笔写下了“行人说到江南事,佛也低眉泪一弹”的悲歌。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迈的先生欣喜若狂,发出了“倒海排山还旧壤,依然十里杏花红”的壮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无须晚岁成仙佛,总愿余年见太平”,则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然和平之路是何其漫长,抗战胜利后,三年内战又爆发了,先生直到去世,和平之光仍姗姗不顾。

  在一个兵戈扰攘的时代,先生的晚境注定是孤独的。

  闲暇之余,在乡间小道上,在田园野寺旁,常常可以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背手吟诗作对,先生以诗歌作为化解现实苦难的武器。他是清醒的,他的清醒在于对时局的认知。然而,先生又是孤独的,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志同者又何其稀寥。“老阅人情尽,贫尝世味全”,即是先生晚年的真实写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现实的苦难和困境中,先生仍未忘记对自身人格的修炼和完善。“困于心,横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作。”在“内圣外民”的征途中,先生进行着最执着的坚守,他以崇高的教育情怀,优雅的诗歌书画,稀释着蒙在他身心的阴霾。

  在先生的诗中,有着陶潜的恬淡闲适,又有着苏轼的通达乐观。

  现实的苦难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存在。在面对现实的苦难时,万翁以儒家入世情怀,以自省、自律、惠人予以面对,这不啻为一种聪慧的人生哲学。

  我常想,武山乃偏远之地,自古经济文化落后。然而,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能够孕育出像万翁这样一位诗才卓绝、品行高洁的雅士,实乃武山之幸。尤以其“待人以慈,处事以谦,自奉节俭,积德为先,勿逸勿贪,勿弈勿官,教书育人,世代相传”的处世哲学,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鲁国大夫叔孙豹曰:“人生有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若如此,人方可流芳百世。于此,万翁皆具备焉。

  行文至此,夜已很深了。窗外,一轮明月如银盘,皎洁,明亮。我想,这正如万翁高洁的人品,熠熠生辉。

  一阵清风拂过,放在书桌上的《逸鹤鸣秋集》瞬间翻开,让人蓦然遥想起在案几前奋笔疾书的万翁,也许此刻,在书桌上还应献上一杯香茗,尚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