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市县动态

【新春走基层】麦积区石佛饴糖 舌尖上的甜蜜“年味儿”

 2022/01/24/ 13:37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黄虹

新春走基层

石佛饴糖 舌尖上的甜蜜“年味儿”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黄虹

  “北道埠,花南埠,石佛镇的好豆腐。石佛有个柳家山,人口不多九户半,除了做糖没事干,一直做到腊月半,糖箱子一背满街转……”

  这首顺口溜里的“糖”说的就是石佛饴糖。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天水家家户户都要用灶糖“祭灶”。灶糖,是饴糖制成后的衍生品。麦积区石佛镇柳家山村一直坚持用纯麦芽发酵,纯手工制作,这里的灶糖脆儿不碎、甜而不腻、黏而不粘。

  1月21日农历腊月十九,小年将近,在柳家山村的一家糖坊内,飘出阵阵焦甜的香味,这是村民田新义正在和村里的制糖好手们一起制作饴糖。

  柳家山村坐落在石佛镇的北山上,这里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小麦、糜子、荏子等农作物的生长,这些农作物正是制作饴糖的优质原料。当地人制作饴糖的历史一直能追溯到明代中期。因历史悠久、工艺精巧,石佛饴糖制作技艺2007年被麦积区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遗名录,2008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二批非遗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遗名录。

  石佛饴糖的制作一般选择在冬季进行,因此时节更适宜制糖。饴糖的制作工艺既精巧又繁杂,其流程有发麦芽、蒸黄米、淋糖、熬糖、拔糖、做糖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多人一起才能完成,即便只做几十斤灶糖,也要花月余时间。

  发麦芽是做灶糖的首要事。麦芽是用优质小麦加适量水浸泡生成的,一般需要15天时间才能生成寸许长的麦芽。

  在麦芽即将生成之际,用糜子舂成的黄米泡水醒5个多小时,醒好后的黄米放入专门熬糖的锅灶中,因为这口锅不光要蒸黄米还要熬糖,所以又叫“接口”。

  黄米蒸好后倒入捣碎的麦芽一起拌匀,再放入暖缸内淋糖。淋糖的过程相当漫长,总共要淋四遍,而且每次淋的时间不等。然后再熬糖、刮稀、拔糖。

  熬糖、拔糖不仅是力气活,要四五个人轮换着来,更考验技艺和经验。拔糖是最后一道工序,目的是增加糖的柔韧性。拔糖时,前进几步,后退几步,手势怎么来都有讲究。最后再根据不同需要做成灶糖、龙须糖、芝麻糖、荏板糖等。

  “制糖手艺是一辈传一辈,我也是跟老人学会的。”田新义说,饴糖的制作工艺繁杂,费时费力,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村里50岁以下的人基本都不会做饴糖。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他30岁的儿子田觐伟很热衷于制作饴糖。“村里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基本都不会这门手艺,所以我就在合作社专门架起这套熬糖的锅灶,想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田觐伟说,“也希望石佛饴糖的品牌能更响亮。”

  春节即将临近,对于不少天水人来说,能吃到纯正的石佛饴糖,无疑是一种甜蜜的享受。但对于石佛饴糖本身来说,其功效和意义远不止于此。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正在将石佛饴糖申报省级非遗名录。计划在柳山村建立非遗传习所或非遗传习基地。”麦积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石望太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努力借助非遗品牌,把饴糖作为石佛镇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