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双减”核心是减掉家长心病

 2022/01/10/ 10:11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王晓华

让“双减”政策落地助学生健康成长系列报道之四:

“双减”核心是减掉家长心病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晓华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由来已久,至于如何减负,历来众说纷纭。各地虽有举措,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造成越减负学生负担越大的反作用,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家长们却态度不一,有的拍手叫好,有的默默观望,有的心事重重。

  “孩子太辛苦了,每天看着他早出晚归,晚上作业做到很晚,真的很心疼。孩子还在长身体的阶段,就要承受那么多的压力和课业负担。这次中央出大招了,希望教育能回归到正轨,孩子们能真正享受到减负带来的益处。”

  “本来孩子的成绩就让人很焦虑,现在怎么感觉更焦虑了。不管怎样学习,最终还是要靠成绩说话,毕竟中考、高考是按分数择优录取,这么减下去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补课风气日盛,裹挟着大部分家长不得不去跟风,是该刹一刹这股歪风了。这一次减掉了许多校外培训机构,我是非常赞成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家长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郭女士的孩子是我市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双减”实施以来,学校采取了很多减负举措,比如孩子上学时间推迟了,睡眠时间相应增加了;放学时间推后了,让很多上班的家长能够在正常下班时间去接孩子;学校还安排了课后服务课程,孩子作业上的难题在学校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政策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不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她却有些担忧。因为孩子年龄小,本来学习主动性就不高,没有作业她会理所当然地去玩耍,对学习就不够重视了。考试是对孩子掌握知识的一种考核,不考试的话,作为家长不知道孩子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作为家长她不清楚这些,心里自然忧心忡忡。

  党先生的儿子今年上初二,他说,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从六年级就开始补课,基本没有停过,一年在补课方面的花销少说也得1万多元。打听到哪里的补课老师补得好,他就把孩子送到哪里,虽说几年下来钱花了不少,效果感觉也并不那么明显,但是作为家长,看着孩子成绩落后心里怎么会甘心,更何况孩子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在补课,大家都在努力。孩子明年要参加中考了,如果考不上一个理想的学校,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班里的几个学霸通过自学和辅导,都已经提前把所有的课程学完了。好学生尚且如此,成绩不好的孩子如果不去补课追赶真不知道会落后到什么程度。”一位家长感叹道。

  记者在网上看到,目前,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共有511043名家长参与。调查显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87.0%受访家长感到焦虑,73.2%的受访家长表示焦虑来源是自己的能力很难辅导好孩子的学习。“双减”政策实施之后,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需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号准教育问题的脉搏。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义务阶段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归根结底来自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家长诉求的变相满足。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未来的出路,大多数家长误认为就是在每次考试中考出高分,孩子的分数稍不理想,家长们就无法释怀。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孩子不上校外辅导班,不少家长心里就不踏实。贯彻落实“双减”,看似给中小学生减负,实质上是祛除更多家长的心病。当然,一些家长的焦虑情绪,也有社会的原因。现阶段,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客观上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站在个人角度,无论什么心态都没错,家长都想着能让孩子比自己过得更好。但站在国家角度,各行各业都要有人去工作,社会才能正常发展,国家是部大机器,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螺丝钉,每个部位需要的就是那么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怎么改都会有很多人不满意。

  “双减”的实施落地是大势所趋,但是要让家长放下焦虑真正祛除心病,记者觉得还需要时间。“家长们希望看到的是,能有更健全高质的校内教育体系及作为有益补充的校外培训,以此来支撑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切想象。”一位家长如是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