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文化名人

【奔流文化·看甘肃】甘谷姜家庄:一代名将姜维从这里一去不复返

 2021/12/29/ 15:32 来源:奔流新闻 记者 刘小雷

 姜家庄,坐落在今天天水市的甘谷县六峰镇,距县城不到10公里左右。姜家庄的村道两旁是整齐美观的新农村民居,而在村庄的中心区域,还留有一些老房子。

▲姜家庄的街道散发着浓厚的三国文化气息。李春摄

 ▲“心有远志,不在当归”姜家庄壁画。李春摄

  1800年前,姜家庄那个叫姜维的后生拜别老母亲,和那位羽扇纶巾的先生一去不复返……

  姜家村的村民大都姓姜,是三国名将姜维的后代,从59代孙到65代孙现在都还在村里生活。村里盛行姜维武术,姜维加鞭枪、姜家刀、姜维黑虎棍、姜维铁山靠、姜维守心拳…………那瞬间绽放的惊艳枪花、穿林打叶的刀声、老龙呜咽的棍风,让人顿时血脉偾张。朋友兼向导姜军,系伯约公(姜维,字伯约)的第63代孙,使得一路好枪法。

  步入位于姜家庄的姜公祠,共有27级台阶,第一步台阶,有9级,代表姜维九伐中原;往前的第二步台阶,有18级,代表姜维时期距现在已经1800多年。进得大殿,正中高大坐像正是一生戎马的姜维。塑像高2.7米,寓意姜维27岁时跟随诸葛亮征战疆场,大殿两侧的36幅壁画描绘的是姜维戎马倥偬的一生。

二 

  姜维之墓就在姜家庄的一处山坡上。

  墓地坐南向北,地势高出姜家庄60多米,且背依群山,面临渭河,周围地势开阔,山水环绕。这处陵墓是1988年甘谷县政府在原址上修复的,系衣冠冢。

姜家庄的姜维衣冠冢。李春摄

  新修复的陵墓是用青白大石垒砌的墓冢,冢高1.2米,象征姜维12岁离家从军。周长6.2米,表示他62岁以身殉国。冢前9级踏垛指九伐中原。两侧踏垛间一条光滑坡面作通道,上题“远志”二字,来自姜维修书于母“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经典故事,旨在颂扬其远大的志向。

  每逢清明和姜维祭日,村上的百姓都要聚在姜维墓,锣鼓喧天,唢呐齐鸣,高举招魂灯,齐唱招魂曲来缅怀他们这位英雄的祖先。

  有诗写道:

  招魂曲,口口传,将士百战终不还,只留靴子坪。

  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但闻将军马蹄声。

  是啊,墓里面有没有伯约公的骸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样一座大坟,后世的人们精神便有了寄托,英雄,最终魂归故里。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为街亭之战功败垂成,但是他对于姜维却是很器重,“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诸葛亮的垂青,也让姜维一下进入蜀汉的权力中枢,之后的蜀汉政权都是在诸葛亮选拔的人才掌握之中,而姜维之后就渐渐成为了蜀汉的国之柱石。

  ▲《三国演义》连环画诸葛亮收服姜维。刘锡永绘

  诸葛亮逝世后,姜维就任大将军,他也一心一意地开始北伐了。于是就有了九伐中原(演义中说九次,历史上其实有十一次)最终以身殉国的悲剧史诗,也有了某些史家送给姜维的四个字——“穷兵黩武”。

  姜维历次北伐战绩,互有胜负,军队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历代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

  但后人不知道他到底熬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也不知道他究竟作出过多少个两难的选择,我们只知道11次“四两博千斤”般的悬殊博弈的背后,是中国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和哀伤…………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姜维依然用他个人的才智,写下了蜀国后期最后的辉煌。

  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地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与钟会相持,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摩天岭弄险之上,但直到成都陷落,钟会仍然被迟滞在剑阁动弹不得,奈何不了姜维。

  邓艾父子弄险成功后,姜维终于是英雄末路,挣不脱国破身死的命运。他选择了危险的诈降,游说钟会叛乱。蜀汉社稷在倾覆之后复明的完美计划还未来得及施展就败露了,而将筹码孤注一掷压在钟会身上的姜维自然也难免厄运,这位企图改写历史的末路英雄带着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终点。姜维带着复兴蜀汉的愿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从某种意义而言,蜀汉精神的灭亡并不在后主舆棺出降的刹那,而在姜维悲壮自刎的瞬间。

  如同1000多年以后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兵败之后孤臣张世杰仍不死心,寻找扳回局面的机会,却不幸溺水而亡,史家同样有简洁而至高的评语: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

  对于姜维,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表述:姜维死,蜀汉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