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人文天水

靴子坪上拜姜维

 2020/04/07/ 09:44 来源:新天水

文 /李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我最喜欢聆听毛阿敏演唱的这首《三国演义》片尾曲,因为随着她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仿佛就会把人带进三国诸侯争霸、硝烟滚滚的那个年代。我曾因编写文史资料《姜维》,去过国内许多三国古战场,也多次来到甘谷县六峰镇姜家村,在“姜母洞”寻觅姜维的少年时光;登上靴子坪,拜祭这位诸葛亮的继承人、蜀汉大将军姜维。

探访“姜母洞”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我兴致勃勃地来到距甘谷县城7公里的姜家庄,在老教师王柏林的陪同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小石子路,踏着当年姜维生活的足迹寻访探古。从姜家村河堤公路向右转,姜维纪念馆就在眼前,大殿内,姜维塑像身材魁梧,双眼凝视渭川,仿佛仍在追忆当年驰骋疆场的岁月。

出纪念馆向靴子坪走去,忽然峰回路转,杀马沟两旁山峰层峦叠嶂,将军岭气势磅礴,沿沟再行数步“姜母洞”便尽收眼底了。这个洞凿在姜维洞峰中央,距地面约10米,犹如悬挂于其间,峰底则有一条小石子台阶,蜿蜒向上与洞中相连。

沿台阶而上进入“姜母洞”,只见洞深3米,洞高2米,洞内又连一小洞,坐于洞口,放眼可见莽莽群山。王柏林说,这是姜维童年时与其母一起居住的地方,姜维跟随母亲在纺线声中度过了童年。相传姜维出生之后十分爱哭,他母亲日夜愁眉不展,眼泪不时滴在石洞里。一天,对面山上有一只野鸡正在飞跑,姜维母亲猛然转过身去,快速取下挂在石洞墙上的弓箭拉弓一射,“嗡”的一声,野鸡中箭倒下。恰在此时,姜维的哭声停了下来,其母又喜又惊,心想姜维的不哭可能与弓声有关,于是每当姜维一哭,她就射箭,果然奏效。当姜维长到三四岁时,姜母领着他出洞,在杀马沟一块平地上教他学文化、学射箭、练武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东来春去,风雨无阻。就这样,在母亲教诲下,他练就了敏锐的眼力,高超的武功和坚强的毅力。姜维从军后,还不时来到洞中看望母亲,给母亲讲述军队的情况。当母亲生病时,他又为母亲上山采药,熬药、喂药,体现了一个孝子爱母、敬母、养母的美德。

姜维墓前

从“姜母洞”出来,沿盘山公路向上行,一袋烟的功夫就到了靴子坪。靴子坪靠南向北,是一块非常平整的土地,南面是一道高大雄伟的山梁名叫将军岭,高如云端,是靴子坪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将军岭一直默默守护着姜维墓。

姜维墓就坐落于靴子坪的中心地带,在松柏掩映下,该墓地分为上下两个平台,从下而上要穿过九台石阶,“九台”取姜维九伐中原之意,石阶中央,衬砌着“远志”两个篆刻大字。登上九台石阶,便可见高大的姜维墓。站在姜维墓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据了解,该墓尺寸与姜维的年龄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其35岁时就在诸葛亮身边担任要职,并屡立战功;直径6.2米,表示其享年62岁,举义复蜀,事业未成而含恨九泉;石台高1.2米,寓意其12岁时就聪明勇敢,结发充军。

至于在九台石阶中间,为什么要衬砌“远志”两个大字,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范三畏,给我讲了一个姜维与其母意味深长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报母书》。范三畏说,魏明帝太和年间,姜维有感于诸葛亮爱才之诚,由魏投奔蜀汉,与在冀城(甘肃甘谷)老家的母亲失去了联系。魏人令姜母修书姜维,使其归魏。姜母无奈,于书信中自托有病,求维从蜀中寄些中药当归回来。姜维见书,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中药当归,而是喻其应当归来。这是因为当归以出自甘陇者为最佳,岷县一带产者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当归,不会远求于川蜀;母病之由,显为胁迫之下的托词。于是姜维答书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言外之意是自己志向远大,暂时不欲归田。正是由于母亲的教诲,姜维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也为他以后担当蜀汉重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谈起靴子坪,当地人说这里是埋葬姜维靴子的地方,将军岭原名叫笔架山,因其一直守护着大将军姜维,所以也就变成了将军岭。满含深意的姜维墓,表明了人们对这位三国名将驰骋疆场,血染蜀地,含恨而逝一生的追忆。杨成武将军曾挥毫书写“姜维故里”。

非遗曲牌《姜维招魂曲》

我参加过多次中国三国文化与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也知道全国有众多姜维墓,那么甘谷的姜维墓,是墓,还是衣冠冢?相传姜维血洒蜀地时,他的马夫在慌乱中带着姜维生前穿过的靴子,不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险阻,冒着时刻被魏兵追杀的危险,日行千里来到故乡,告知英雄逝去的消息。噩耗传来,姜家村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靴典礼,高照明灯,泣血招魂。而这一祭祀仪式,历经1700多年没有消失。

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南山(吗)背后有个水盆盆呀,南山顶上灯笼红。

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一棵(吗)松柏一盏灯呀,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

吟唱罢招魂曲,王柏林又诵到:

招魂曲,口口传,将军百战终不还, 只留靴子笔架山。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似闻将军马蹄声……

说到《姜维招魂曲》,其并不象一些地方的小曲、道情一样,仅在本地传唱。长期以来,《姜维招魂曲》与中国古代的祭祀曲牌《爹落亲》《黄草坡吊孝》《大开门》《升官图》等一起成为人们举行怀念和祭祀活动的主要曲牌。

1992年,由32名姜维后裔组成的唢呐队吹奏的《姜维招魂曲》,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上首次公开亮相,其悠扬的旋律,以及吹奏者独特的装扮,吸引了台湾来大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著名导演凌峰对唢呐队进行了采访。同年,该曲目又被选入“中国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节”,并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姜维招魂曲》的发展和传承情况。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搜寻天下》栏目,还详细介绍了《姜维招魂曲》的演变和姜维后裔演唱的实况,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如今,由64人组成的姜维故里唢呐队吹奏的《姜维招魂曲》,在成为公祭伏羲大典固定节目的同时,已成为天水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

太阳偏西,朱圉晚霞映照在靴子坪上,形成了一道道绚丽的霞光。“吾自出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默读着诸葛亮这段话,我缓缓向山下走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