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武山咀头乡:传统中药材 致富“千金方”

 2020/03/06/ 16:07 来源:新天水

眼下,武山县咀头乡群众种植的党参苗迎来了收获。田地里,人头攒动,大家撸起袖子、挥舞锄头,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一株株药苗在村民眼中都是宝贝,遍地的中药材已成为咀头农民增收致富的“千金方”。

咀头乡属渭北浅中山半干旱干旱区,群众俗称“牛膝盖”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成了制约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近年来,咀头乡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改单一种植模式为多元化种植,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中药材产业,形成了全乡“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产业”的发展格局。

中药材是咀头乡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咀头乡依托地域区位优势,以“提质增效、助农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培育柴胡、党参等中药材绿色富民产业,已建成白湾、管山、尹沟、鸣鼓等四村3000多亩的柴胡、党参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当地群众300多户,有力地带动了全乡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6280亩,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中药材种植产业初步显现。

今后,咀头乡将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按照一村带多村、多村成产区、产区成基地的规模发展之路,辐射带动全乡各村大面积种植中药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咀头乡:中药材产业成了致富“千金方”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2月26日,春日暖阳照射在武山县咀头乡管山村的田野上。53岁的张保平带着女儿、儿子一起在地里忙碌着,儿子翻地,女儿捡苗,蹲在一旁的他把党参苗摆弄整齐后捆扎在一起。“我家以前是贫困户,是种植中药材让我们脱了贫。现在村上种植中药材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张保平双手捧着两大捆党参苗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管山村是咀头乡药材种植专业村,张保平是管山村自然组米市村的村民。2013年,张保平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他响应村上的号召,把贷款投入种植了中药材。“第一年尝试种了1亩多,年底盘算下来比种粮食划算,就慢慢扩大种植规模,现在我一共种了6亩中药材,每年仅种中药材的收入就有三四万元。”张保平说,在他的带动下,外出打工的村民少了,种植中药材的人越来越多,好多村民都靠种中药脱了贫致了富。

张田顺就是靠种中药脱贫致富的村民之一。“今年的产量不错,价格也比较稳定,每公斤党参苗卖到10元至12元不等。”张田顺和妻子、儿子一边挖着党参苗,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育了8分地的党参苗,产量估计能达到900多斤,收入达五六千元。”

“咀头乡的土质适宜中药材生长,党参苗长得壮,药材收购商都抢着收。我们几个前天开始来咀头收药材,党参苗的收购价格每天都在涨,价格高还抢不到,计划每天要收购3吨党参苗,实际上每天只能收1吨多。”来自定西市渭源县的药材收购商杨春林在咀头收购中药材15年了,他告诉记者,批发市场上咀头的药材虽然比宕昌等地的药材售价高,但也更加抢手,“今年党参苗的收购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品质好的能卖到每公斤12元以上。”

“2013年以前,村民们大多种的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收入低,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多元。2013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村民开始试种中药材,当年的人均纯收入就增加到了3000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管山村党支部书记付卫星说,村上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扩大,如今,全村200多户人种中药材的就有180多户,种植面积达580多亩,2019年管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帮助全村人增收致富。

近年来,咀头乡依托地域区位优势,以“提质增效、助农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培育柴胡、党参中药材绿色富民产业,已建成白湾、管山、尹沟、鸣鼓等四村3000多亩的柴胡、党参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当地群众300多户,有力地带动了全乡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6280亩,其中,柴胡4300多亩,党参1400多亩,冬花、黄芪和其他中药材占几百亩,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咀头乡乡长薛军喜说起村上中药材种植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说:“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扶持产业,乡上今后准备组织中药材种植重点村建立联合社,一方面稳定中药材的品质,另一方面解决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并打通网上的销售渠道,开展中药材深加工,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