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人文天水

荷包里的天水味道

 2019/06/11/ 10:58 来源:天天天水网
 
  □天水日报记者 郭琦

   漂亮的丝线,色彩鲜艳的碎布,造就了荷包玲珑的体态。据说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降妖魔鬼怪。作为民间手工艺饰品的荷包,在古时候是母亲做给子女的驱邪吉祥物,饱含着关心与爱意。直到现在人们仍喜爱在端午节佩戴荷包,以求平安。

  又见端午荷包香

  据《天水民俗录》所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清晨,天水城乡民众讲究起个大早,偕老携幼,登山郊游,折柳采艾,摆露除病,境内人称此活动为“摆露水”。家家门庭插柳枝、艾蒿以避邪气。有的人甚至采集许多艾蒿存起来晒干作药用,因为端午节采集的艾蒿质量好,做灸炙时效果最佳。少年儿童佩戴香草荷包,手腕、脚腕处缠五彩丝线(线镯子,俗称“花花手”),腰系绣有“五毒”图案的红裹肚,肩缀做成动物等形状的香包,耳门、鼻孔、囱门、发际等处涂抹雄黄酒,以避虫疫。

  这一天,人们吃粽子、甜醅、油糕、凉粉、绿豆糕、熟鸡蛋等食品。(这些食皆为冷制食品,是古代“寒食节”风俗的传承。)端午节这天,人们还有互赠食品的习俗,学生、徒弟、新女婿要分别给老师、师傅、岳父母送礼品,俗称追节。

  本地居民在端午这天还有烙“麦蝉馍”,烙“鼓角儿”馍的习俗,又叫烙“花馍”。这种馍是在发酵好的白面中加入油、盐、花椒等调料,在饼面上压出各种花纹,文火烙制而成,主要是烙给小孩吃。

  而这些曾经的天水端午习俗,至今仍流淌在天水人的血液里。即便是不再登山,端午节的清晨,人们也热衷于在街上买些柳枝艾蒿回家插在门上。但比柳枝艾草更早出现在大街小巷和人们视线中,最有端午节特色的物品,便是荷包。

  当那五颜六色,在阳光和树影中闪烁的荷包出现的时候,当街上扛着荷包架卖荷包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端午节就在天水人的心里跳动了起来……

  消逝中的天水传统荷包

  在离秦州区文化馆不远的务农巷6号院里,拐过几个窄窄的弯道,便到了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香包传承人吴玉花的家中,身为老天水人的她,手工香包是她童年里抹不去的回忆。“我以前只做荷包,后来因为天水的荷包只卖端午节这几天,人们的热乎劲过去后便无人问津,才又改做布艺。”吴阿姨翻出花布做的虎头枕、方枕、玲珑枕……随后才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包荷包。

  “天水人喜欢说绌荷包,一般除了丝线缠的粽子、八卦镜,最基本的是十二生肖,其次最常见的就是‘太平’,这个金鱼也是传统的绌荷包的一种。”说着,吴阿姨便拿出几个模样精致可爱的金鱼荷包。“我母亲那时做的金鱼,尾部是用绸缎做的,耷拉着感觉不太好看,而且眼睛都是糨子布做托,上面再缝两个大珠子,看起来不是很灵动,后来有了丝网花,我就想着改良一下,让金鱼看起来更加轻盈,于是我就给金鱼换上了丝网做的尾巴和眼托,下面穗子和金鱼之间连接的珠子也选用了颜色浅淡的,这样金鱼看起来就飘逸多了。”

  除了固定的造型和穗子外,最主要的就是打扮荷包,绣花、串珠、各种花布、包括曝光无法使用的胶片都是手工艺人手中极好的材料,他们把丝线缠裹在铁丝上做成蚂蚱的腿、龙的爪……“天水的荷包不同于其他农耕文化衍生出来的荷包,不但造型很立体,而且颜色搭配都很素雅别致,因为多为三岁以内的孩童佩戴,个头相对庆阳荷包小巧不少,可以用小巧玲珑来形容。”说起天水传统荷包,吴玉花语气中满是自豪。“我还记得,一个荷包爱好者那里收藏着一个天水老手艺人做的济公样子的,是两片刺绣过的布拼起来的,那双破鞋,还有双手合十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吴阿姨对于天水荷包老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无不赞叹连连。

  在吴玉花眼里,荷包包含了一个手工艺人的思想,她把一些期许做成了荷包。“这个弟子规三个字是我亲手写的,就想让孩子们多学学传统礼仪道德。这个麦积山针扎是我为伏羲文化旅游节所做的,是想让更多人关注到我们天水的文化,可惜每次展会的时候,都没有人注意到,可能是悬挂起来太多了吧。”

  要想将技艺传承下去,必须形成产业链,吴玉花曾试图在贾家寺、太京镇等农村中寻找生产力,然而农民们都认为,做手工不挣钱,没有成效的情况下,她只好一次次作罢。尽管家人也不是很支持,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浇灭吴阿姨对荷包的喜爱。“好多老手艺人都一个个去世了,年轻人都没人想学。我女儿会一点女红,但她对民俗的东西不感兴趣。孙子们虽然喜欢,但也不想学。”老手艺人的作品很受欢迎,常常有人询问到家里去购买。直到今年年初吴玉花的师傅去世了,她才意识到,自己不能将这些作品都卖掉,要留一些给儿孙们。“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说不准会突然发生什么,我怕有一天,我突然做不了荷包了,却没有一些作品留下来。”

  坚守中的传统荷包艺人

  农历五月初一,秦州区龙城广场上的荷包市场也跟着天气火热起来。手工荷包的摊位前,总是聚集着不少人,他们问着价,挑着中意的,就买几个带回去给家里的孩子们。

  今年70岁的杨银玉老人的荷包架子上,有传统的“太平”、石榴,也有新式的毛线钩的鹅和金鱼,最吸引人的要数彩色绒布做的南瓜麦蝉了,鲜艳的玫红和橙色南瓜上,趴着一只只南瓜一半大小的麦蝉,褐色的屁股橙色的脑袋,绿色或蓝色亮片纱布做的蝉翼,铁丝缠着青绿色丝线做的细爪,两粒透明的小珠子做眼睛,脑门上两根细长须,南瓜下托着几片仿真叶子,很是讨人喜欢。“我知道哪个好,你看这个,这个大。”杨银玉老人从一堆南瓜麦蝉里捡出最饱满的两个,介绍着自己的荷包。“你看这鹅,还有这鱼,都是冬天的时候,一点点钩的。”

  64岁的张庆先,也是不多的几个手工荷包摊的老人了。“我喜欢这个还是受我妈影响,她是家里那一带有名的绣娘,女红做得很好,有人准备结婚的时候,会叫她去做两三个月,从盖头到嫁衣再到绣鞋,全都要做。”张庆先的荷包架上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荞”还有一个个精美的绣花锁,最精巧的要数一对红色绣花鞋。“鞋就是‘辟邪’的意思,这个可费工夫了,你看这鞋面、鞋底、鞋垫,都是分别绣好花,再缝在一起的。”张庆先说姐姐看着她做的荷花简单,借了一个去研究了一年,还是没搞明白怎么做的。姐姐的女儿,也模仿着自己做的荷包做了一些,但是绣工和神韵仔细一看,还是有差别。

  已近六旬的仲志琴,也帮着母亲卖荷包十五六年了,她说,每年母亲做的荷包有五六十个品种,每个品种最多有五六个,最大的只有两个,全部算下来,不到一百个。荷包架上,有蛾子、老虎样的针扎,还有一些粽子样的车挂,有石榴、桃子这些代表多子多福多寿的样式,以及招财的白菜。每年端午节也来摆摊的吴玉花说:“她们家的荷包是做工最精细的,有时候我看到特别好的也会买下来收藏。”

  多年来,这些老荷包手工艺人,都会在端午节和伏羲文化旅游节时,把辛苦了一年的作品拿出来展示售卖。70岁的王存女,是皂郊镇人,卖荷包算起来也有四十多年了。“你还是来了啊,年年说着不摆了,但还是就来了。”吴阿姨走上前去凑到王存女耳边说道。腿脚不灵便,戴着助听器的王存女笑呵呵地说:“我是属龙的,当年我第一次卖荷包时的那些三岁娃娃,现在都快四十岁了呦。”她看到站在一旁的记者说:“你想学吗?要是前几年身体还好的时候,我就能教你,现在不行了哦。”

  “你看,那边摆摊的夫妻两个是张掖人,那是张掖风格的荷包。”顺着吴玉花手指的方向,一些用亮片做装饰的荷包顿时跃入眼中,吴阿姨走上前去和67岁的张掖人李桂英聊起荷包香料的储存方法。“张掖荷包中的绣球和别的不同,是20片布拼接做成的,常见的都是12个‘荞’。”闲聊中吴阿姨热心地为记者讲解。

  细细一看,你就会发现,手工荷包的穗子和机绣荷包清一色的红不同,有黄的、绿的、蓝的……风一吹五彩缤纷,饱含着老手艺人对生活的美好想象。这么多荷包,又是如何区别地域特色的呢?“从形状、大小,还有打扮上就能区别出来。”多年来走南闯北,学习荷包技艺的吴玉花对记者解释道。“虽然做传统天水荷包的人越来越少,临近的以刺绣为主的庆阳、陕北的荷包流入了天水市场,但现在全国很多地区开展的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交流学习平台,渐渐把这些都融合了起来。对我来说,只要还有人喜欢做手工荷包,在端午节的时候还能在市场上见到手工荷包,就很开心了。”夕阳中,和记者告别后,吴阿姨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色彩斑斓的荷包中……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