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要闻

甘肃日报|秦州区精准施策誓“摘帽”

 2019/05/15/ 10:29 来源:天天天水网

【脱贫攻坚奔小康】

秦州区精准施策誓“摘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通讯员 辛 恬

2018年年底,秦州区剩余贫困人口2.41万人、贫困村82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95%。

不久前,秦州区向全体党员干部吹响了“冲锋号”:发扬“敢死拼命”精神,如期实现全区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全区上下进入了最后的战斗状态。”秦州区有关负责同志说。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

山里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屋子里黑乎乎的,除了墙角一些发芽的土豆之外,家里几乎一贫如洗。2016年以前,这样的场景在秦州区杨家寺镇芦子滩村很是寻常。

2016年,秦州区经过精准调查、科学论证,确定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制定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规划,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44个,搬迁213个村12510户575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35户14034人,芦子滩村也被纳入规划之中。

“2015年开始做群众的动员工作,2016年启动了项目前期工作,去年11月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搬进了新房。”杨家寺镇副镇长张三宝介绍,按照政策,贫困户每家只需自筹1万元,便可人均分到25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

如今,芦子滩村和其他两个村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芦水新村”。距离杨家寺镇政府不到500米的地方,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从村口穿过。117户群众搬进了新家,换了个活法,幸福感油然而生。

美丽的村落、崭新的房屋、明亮的路灯、便利的交通……截至目前,秦州区已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052户326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73户13757人。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秦州区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集中安置区周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吸纳群众在家门口打工;设置公益性岗位,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实现就地就业;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今年46岁的邵喜平把原来家里仅有的一张桌子搬进了新家,还花1万元装修了房子。“我是芦水新村的保洁员,一个月有1000块钱工资,每天早晚上班,还能给孙子做饭。”邵喜平之前最担心的搬下山之后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正一天天变好。

产业扶贫拓宽致富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秦州区认准了产业扶贫之路,坚持变“输血”为“造血”,让群众真正富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打通一些偏远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方便将土特产运往外面,近年来,秦州区共投入1.62亿元,建成村组道路270.38公里,这些路也被群众称为“产业路”“脱贫路”“致富路”。

在此基础上,秦州区坚持整流域推进、片带式开发,谋划发展壮大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劳务等五大扶贫产业,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和产业效应,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紧盯贫困户“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目标,果树建园每年平均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果园面积达到55万亩。

——大力实施“西菜南移”战略,蔬菜种植面积达16.4万亩,总产值达到10.8亿元。

——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目前建成规模养殖场189个,专业养殖户5728户。

——加快培育中药材产业,连翘、白芨、当归、半夏等中药材种植达9万多亩。

——依托“齐寿建筑工、牡丹大姐家政、藉河技工”等劳务品牌,输转务工人员11.2万人,实现劳务创收23.48亿元。

产业扶贫,核心是要让贫困群众“买得起票、上得去车”,真正参与到产业的经营发展中。在实践中,秦州区采用“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激发农户、企业、市场多方活力,群众的参与程度、参与热情更高,经济效益和带动效益更明显。

目前,秦州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20家,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实现了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覆盖,带动种养农户2.2万余户。

“每亩地每年流转费800元,一天打工工资100元,一个月至少25天,算下来一年收入比过去种玉米增加了许多。”在秦州区牡丹镇大柳树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工作的李强民说。

据介绍,牡丹镇大柳树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共建有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1200多座,带动周边农户约1500户,其中贫困户占到20%左右。“示范园育苗免费提供给农户,并且指导种植技术,成熟后再进行收购。如果按照辣椒1.5元一斤计算,每亩能够比种植玉米增加收入2000元。”秦州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李惠东说。

激发稳定脱贫致富新动力

脱贫攻坚既要算“眼前账”,还要算好“长远账”。

在脱贫攻坚战最后的冲刺阶段,秦州区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工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不仅让脱贫成效更加精准可见,也让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秦州区秦岭镇斜坡村坐落在大山深处,全村共有92户群众,建档立卡时就有42户在贫困线以下。“当初这个村最大的问题是村民们没有精神,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自身不想脱贫,致富就更没希望。”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周云说。

看准了问题的根源,就要“对症下药”。对于像斜坡村一样的村子,秦州区首先进行人居环境的整治,旨在通过改变村容村貌,让群众看到希望、重拾信心,从而改变精神面貌。

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条蜿蜒盘旋的水泥路通向了斜坡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让人们仿佛置身旅游景区之中。依山而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改造,增添了许多民俗文化元素。如今,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已成为全村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村里几十年都没有变过,但是这两年却大变样了,家家户户信心很足,都要搞乡村旅游,希望游客早点来。”斜坡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民说。

张平娃今年70岁,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孙子在外地上学,家里只有他和老伴。老两口不愁吃穿,原本打算就这样度过余生,但是今年,他们有了新想法:“我们的房子很好,要是改造一下,让城里人来住几天,既有收入还热闹。”

张平娃老人的想法,正是当地政府积极努力的方向。今年,秦州区计划打造16个示范村和160个整洁村,完成农村改厕9500户。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以田园观光、生态度假、农事体验、康养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力争乡村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通讯员 辛 恬)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