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甘谷县

甘谷发展扶贫车间精准脱贫启示录

 2019/03/06/ 10:39 来源:天天天水网

    扶贫小车间撑起脱贫大梦想
 

    ——甘谷县发展扶贫车间精准脱贫启示录
 

     就业扶贫,如何做到全覆盖、无遗漏,让贫困户既作为脱贫对象,又作为脱贫的参与者,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是各地都在关注的问题。甘谷县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既充分利用好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农村留守妇女等闲散“半劳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参与脱贫攻坚中实现脱贫致富,取得良好成效。

    2月19日至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在天水调研时,在甘谷县六峰镇腾达实业公司考察了公司扶贫车间建设运行情况,并要求认真总结推广扶贫车间成功经验,打牢基础,扩大规模,抓好品质,安全生产,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日前,新闻周刊记者专程深入甘谷县的多家扶贫车间进行采访调查,近距离感受甘谷发展扶贫车间精准脱贫的成就,以期进一步推广其经验和做法,创新思维,激发活力,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再提速。
 

    ?

    留守妇女家门口上班忙
 


    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六。上午十点半,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六峰村的甘谷腾达实业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伴着电动缝纫机此起彼伏的“哒哒哒、哒哒哒……”声,身着统一紫色工服的女工们,在各自的工位上低头忙碌着,操作缝纫机、检查服装线头、熨烫衣物、打包装袋……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

 


    35岁的牛丽娟坐在缝纫工位的第一排,双脚不停地踩着踏板,手中的布料在针板上穿梭,动作娴熟,挥洒自如……电动缝纫机对牛丽娟来说并不陌生。前些年,牛丽娟一直在广州的鞋厂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几天。2012年孩子上小学后,家里的老人不识字没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她便不再出去打工,一心一意在家里伺候公婆,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

    “供两个娃上学,一家人的吃喝,全靠娃他爸一个人在农闲时打打零工,生活紧张得很。”牛丽娟说,她很想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里的生活,但平时既要干地里的活,还要给老人和上学的孩子做饭,实在是走不出去。去年7月,当她得知六峰镇办起了扶贫车间后,就立即来报了名。

    牛丽娟的家在六峰镇牛家庄,离扶贫车间所在的六峰村不远,骑电动车上班只需十几分钟。“每天娃上学去,我就来上班。中午11点半下班,晚上6点下班,刚好回去给老人和娃娃做饭,晚上还可以辅导两个娃写作业,啥都不耽误。”牛丽娟所在的缝纫工位是计件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女工们每月的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以上。“干得好的时候还挣得多,像我这样的熟练工有时一个月能挣3000元以上哩!”说起收入,牛丽娟满脸喜悦,脚下的缝纫机踏板也踩得更欢快了。

    与牛丽娟不同,46岁的余彩虹却是“新晋”的工人。在来扶贫车间上班之前,她一直在家务农并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从没外出打过工,缝纫机也是自己在家学着给娃做衣服时学会的。“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坐在明亮的工厂里当工人,不仅能每天按时回家做饭,还能按月领到工资。”余彩虹说,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自己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一切,都得益于扶贫车间。 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甘谷县建成运营了52个这样的扶贫车间,帮助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老人实现“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

 


    

    就业脱贫思维下的思路创新
 


    多年来,劳务经济一直是甘谷县农民收入的传统支撑。然而,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不仅不能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还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长年留守农村的“半劳力”特殊群体,除了做家务和照看农田,尽管有大量时间精力和强烈就业愿望,但由于缺技能、缺信息、缺载体,只能经常忙碌于说闲话、串闲门,邻里、婆媳、妯娌之间经常产生纠纷和摩擦,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这些“半劳力”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最终实现自身的脱贫致富,成为甘谷县委、县政府考虑的重点。

    2018年年初,甘谷县在脱贫攻坚中,把就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增收难题,决定在村里探索建设扶贫车间,将工厂嵌入乡村,将农民通过培训变成技术工人,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挖掘农村人口红利,倒逼资本向农村流动。

    经过多次调研讨论,甘谷县决定采用“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建扶贫车间。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贫困村,由乡村两级负责提供场地,由企业投入设备,提供原材料,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贫困户进行简单易学的如缝纫、编织类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的同时,也为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储备一批宝贵的技工人力资源。

    2018年5月14日,返乡创业者张维林在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扶贫车间。这也是全省首个扶贫车间。

    扶贫不能养懒人,要先扶起贫困户的志气和技能。在张维林的扶贫车间里,他通过带薪培训、计件结算工资、外出学习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起他们遵守规章制度、多劳多得的意识,树立起脱贫的信心,不仅让贫困户完成了从农民到职工的思想转换,还大大提升了其生产能力。

    “我刚到厂里的时候对手工编织一窍不通,跟上老师学了一个多月才慢慢上手了,现在已经编的很熟练了,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满足得很。”记者在大庄镇大庄村的扶贫车间里采访时,40岁的曹彩玲一边说着话,一边手里麻利地编织着汽车座垫。她说,因为家里一个孩子身体残疾,常年看病吃药导致家庭贫困,她也无法外出打工。扶贫车间建到村上后,她不仅学到了编织技能,还在家门口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农忙时在家里可种地,农闲时到扶贫车间打工。种地有收成,打工有工资,脱贫肯定没问题了。”曹彩玲充满信心地说。

    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真正切中了“痛点”,找着了“要害”,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贫,成功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群众增收、多方共赢“一举四得”的就业扶贫新路子,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策“大礼包”确保稳定健康运行


    采访中,甘谷县人社局局长汪全定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扶贫车间健康发展,甘谷县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甘谷县关于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扶贫车间管理办法》,瞄准资金、厂房、订单、人才等关键环节,送出优惠“大礼包”,同时着力解决企业入驻遇到的困难问题,为扶贫车间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县财政设立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撬动金融机构落实贷款1000多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给予贷款贴息补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了降低车间的运营成本,县上适当补助了水电费,还整合人社、农业、扶贫、妇联等各类培训项目资金,专项用于贫困群众带薪培训,既降低了企业负担,也实现群众岗前培训期间有收入。针对扶贫车间厂房建设投入较大的问题,采取政府投资新建、协调建设用地企业自建、改造利用现有闲置房屋等“三管齐下”的办法,为企业提供生产车间,并同步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县上还选聘部分优秀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到扶贫车间从事营销管理工作,县财政给予相应工资补贴,解决了企业管理缺人才的问题。

    “订单是扶贫车间生存的前提和保障,县上为了确保扶贫车间稳定健康运行,在拓宽订单渠道上也想了不少办法。”汪全定介绍说,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县内外企业,将校服、工装等交由扶贫车间生产,通过天津东丽区、中车集团等对口帮扶单位多渠道争取订单,并与浙江、江苏等地的外贸企业签订了长久的劳务代加工协议,全县目前共争取到订单460万件(套)。

    汪全定告诉记者,甘谷县围绕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扶贫车间已探索推广出“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三类扶贫模式。据统计,截至目前,甘谷县已建成扶贫车间52个,带动群众就业20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7人,达到近60%。

 

    释放红利激发返乡创业热情


    甘谷县对扶贫车间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发了群众的返乡创业热情。

    甘谷县新兴镇半屲村的牛文泰就是众多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去年,已在西藏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牛文泰返回老家,创办了天水陇姜源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公司走的是“合作社+扶贫车间”模式,合作社负责种植,“扶贫车间”负责生产,目前主要加工以野菜苦苣和文盖为主原料的酸菜,30多名工人中21人为贫困户,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工资2400元。公司成立半年多时间,产品大多销往西藏、新疆等地,销售额达24万余元。

    “西北的农村妇女不论年龄大小,个个都会腌酸菜,这份工作就是为她们量身打造的,稍微培训一下机器的使用就能上岗,来了都能干。只是市场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今年准备拓展北京、广州的市场,现在那边打工生活的西北人也多,公司生产的酸菜还是不愁销路的。”牛文泰告诉记者,政府目前对扶贫车间的扶持力度很大,他准备今年合作社再多流转一些土地扩大种植的规模和品种,扶贫车间再扩建一个保鲜库和烘干车间,多吸纳一些贫困户到车间就业。“村上建起扶贫车间,不仅增加土地使用率,同时也提高了我们村和附近村贫困家庭的收入,真正帮贫困户拔除了贫根。”牛文泰说。

    同样,在甘谷县新兴镇蔡家寺村,大学生李佩琪创办的甘肃鹏晟商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也经营得红红火火。

    李佩琪2014年大学毕业,两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均失利后做起了微商,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商经验。去年,她在家门口办起了公司,主要做服装加工。“车间里有员工90多人,20多个都是贫困户。在家门口创业,给村里四五十岁的阿姨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李佩琪说,刚开始车间只能接到一些不挣钱的小订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一家天津的公司签了订单,主要生产工装裤子,由对方提供原料,扶贫车间负责裁剪、缝纫、熨烫、包装,产品全部由天津的公司直接销往美国。

    “我们跟甘谷县其他的一些小的扶贫车间都有合作,手里的订单生产不过来时,就把裁剪、熨烫等工序分给别的车间干,这样让大家都能生存发展下去。我觉得,扶贫车间只有‘抱团取暖’,今后才能发展得更好。”在谈到扶贫车间的发展时,李佩琪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点启示

    甘谷县扶贫车间的成功经验做法,在全省引起了广泛关注。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也出台有关意见,鼓励各地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从甘谷县创建扶贫车间的实践和效果来看,其在产业脱贫攻坚上的精准用力、精准施策值得学习借鉴,也给我们带来有益启示。

    启示一

    产业脱贫要“量体裁衣” 根据脱贫主体打造脱贫载体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产业扶贫更需要根据扶贫对象实际,量身定制脱贫对象能够干、愿意干、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甘谷县的扶贫车间就是抓住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力”人数众多、时间充足、出不得远门、干不了重活等特点,因势利导引上适合其特点和需求的服装加工、手工编织等项目,技能门槛较低,增收效果较好,让“半劳力”们能够尽快上手,足不出村即能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可谓抓到了点子上、捏到了穴位处。实践效果也证明,只要善于量体裁衣,根据脱贫主体打造脱贫载体,产业脱贫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示二

    产业脱贫要“同频共振” 通过政府主导争取各方主动

    产业脱贫涉及政府、企业、村、贫困户等方面,只有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做到稳起步、快推进、见实效。在扶贫车间的建设上,甘谷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通过送出政策优惠“大礼包”调动企业和创业者的积极性,通过出台《甘谷县关于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让更多贫困“半劳力”就业,形成建设扶贫车间的最大“同心圆”。可以这么说,在产业扶贫上,只有政府主导,才能赢得各方主动,形成同频共振的脱贫合力。

    启示三

    产业脱贫要“稳扎稳打” 先迈开步子后趟出路子

    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扶贫车间也不例外。“扶贫车间是脱贫的‘支点’,千万不能为建而建,不能建起来用一段时间就闲置了。要让进驻或者承包扶贫车间的企业立得住、安得下,能够为贫困户带来持续长久的收入。”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扶持扶贫车间发展的过程中,甘谷县把吸纳多少贫困人口就业作为扶贫车间认定的硬性标准,把贫困人口在务工人员中的占比不得低于30%作为奖补的依据,实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同时,及时出台了《扶贫车间管理办法》,有序推开,避免了一哄而起、盲目发展,保证了扶贫车间建一个成一个,见到效益,发挥作用。先迈探索的步子,再趟普推的路子,不失为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说,接下来,甘谷县将继续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加快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扎根在农村的“产业车间”“致富车间”“小康车间”,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