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活力天水

暖!冬日里,天水救助站的故事

 2019/01/22/ 11:50 来源:天天天水网

  救助,意味着常人眼里的苦累脏臭,意味着寒冬送暖的顶风冒雪,意味着救助对象的猜疑打骂,意味着万里送人还乡的劳苦奔波。可是对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而言,却意味着为流浪人员提供一顿热饭、一床棉被、一份团圆。

  市救助管理站,一个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恒久关爱的温馨驿站,一个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迷途者遮风避雨的港湾,如远航中的灯塔,给那些救助对象以光明和温暖。

  人们躲在有空调暖气的屋子里,吃着热气腾腾地饭菜,暖意融融。而那些风餐露宿,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该如何度过这样一个刺骨的严冬呢?记者走进市救助管理站,走近流浪者,走近救助管理工作者,倾听他们关于“回家”的故事……

  冬日里救助站的故事

  

  □记者 杨璟 王雪梅

  〖街头的“回家”行动〗 

  自动取款机房、桥底、涵洞、汽车站、火车站…… 有救助就有民政“110”。  

  1月10日,天水普降小雪,气温骤寒。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绒衣、棉被、鞋袜等御寒衣物,开展了上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行动,给这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群体送去温暖。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又在下雪的原因,几条街巡逻下来,并未遇见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

  经常有市民会把救助管理站当作“民政110”,因为他们的工作服与警服颇为相似。这话说得确实没错,当救助管理站接到群众热线时,工作人员通常会在半小时左右到达求助者身旁。

  据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文晓介绍,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市救助管理站对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无着落的求助人员提供衣、食、住、医、行等临时性的救助。同时,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除认真做好站内24小时接待服务工作外,还坚持每天开展上街主动救助劝导工作。

  “我们一天分三个组巡逻,一组十个人左右,每次出去巡逻的是三四个人,一天24小时轮流倒班。”救助二队队长裴亚民说:“一个组负责一个区域,由于晚上怕太冷太饿出意外的,所以晚上十点到半夜两点是巡逻的重要时段,巡逻的重点区域集中在自动取款机房、桥底、涵洞、汽车站、火车站等地。”

  对于救助工作者来说,他们具备“多重身份”:他们是侦查员,要耐心询问救助人员的个人信息,根据只言片语、蛛丝马迹来核实身份;他们是心理疏导员,要用言语和行动安抚救助人员情绪,向他们传递一种被尊重、被关怀的感觉;他们是护送员,要合理安排返乡路线,安全、稳妥地护送被求助人员回家。

  救助队员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多了,巡逻队员看到银行门口有人,在一边询问一边掀起身上盖的被子时,里面患有精神病的流浪人员一下子跳起来手里拿着棍子就追着我们跑,幸亏当时去的人比较多,不然现场就没法控制了。”市救助站副站长王立润说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她还告诉记者,还有一次有人在大街上盖了一条地毯睡着,当他们把地毯揭开的时候,下面受到惊吓的五六条流浪狗向他们扑来,等狗安静下来后才发现,原来和狗睡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流浪汉。据市民反映,那个流浪汉走到哪那一窝狗就跟到哪,一起吃一起睡,但是任凭队员们怎么叫都不愿意去救助站。

  记者了解到,在每年开展的“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中,市救助管理站安排走访车站、派出所、综合执法部门、村居委会等地近百次,发放救助引导卡和宣传资料1万多份。车站、派出所和综合执法等部门也主动给他们提供救助线索120多条,护送来站330多人次。

寒冬送温暖暖了张家川大爷的心

  〖来来往往的“过客”〗 

  来自定西市通渭县的王占东大叔被救助站热腾腾的一碗饭热了身暖了心。

  早上11点40分,原本淅淅沥沥的小雪变成了鹅毛大雪,记者手机上显示的温度是零下7℃,街道上铺了厚厚地一层积雪,几乎看不见行人。

  市救助管理站食堂里,浓浓地饭香伴着吃饭人发出的吧唧声萦绕在空气中。

  家住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泉湾村的王占东大叔脱下帽子放在饭桌上用餐,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渗出。“食堂有暖气,加之吃了一大碗热腾腾地饭菜感觉身上都热起来了。”王占东擦了擦汗说,他在外打工被骗,手机钱财丢失,后来又迷了路,由于自己没有家里的联系方式,所以在宝鸡救助站住了一个月才送到天水,在天水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忙下联系了家人,明天就回去。

  “王占东9日来的天水,当天就联系了家人,给他买了车票,11日就送回去。和他同一天来的还有武山县马力镇的一位老人,都会一起送回。”市救助管理站保卫科蔡军介绍,救助站当天有临时救助人员4人,长期救助1人,早上送回1名。

  中午一点整,记者正在向蔡军了解情况的时候,救助站来了一位小伙子,询问后得知,这位1992年出生,家住秦州区天水镇石徐村的求助者叫石海强,说是自己出来拿了40元,路费加吃饭已全部用完,要去打工挣钱可是没钱买被子,这才找到救助站求助。

  据蔡军介绍,石海强有精神疾病,这是他第2次来救助站,每次来都是要一些基本的生活物品,只要救助站能办到,都会满足他。

  中午两点半,雪终于停了,可救助站的又一次巡逻开始了,这次他们除了去麦积区巡逻外,还顺带送回一位家住麦积区风动厂的中年妇女。据护送她回去的救助二队队长裴亚民介绍,这位妇女因为和家里人有矛盾总是离家出走,平时怎么叫都不来救助站,只有雨雪天气她会自己找过来临时逗留,救助站会给她发放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然后再送她回家。

  市救助管理站里像石海强和这位中年妇女这样的“过客”很多。据了解,去年全年共救助各类人员2412人次;其中男2134人次,女278人次,流浪未成年人68人次,青壮年1886人次,老年人458人次;救治危重病5人次、精神病人327人次,资助返乡1538人次,护送返乡875人次,现有滞留在站人员5名,安全送返新疆、内蒙、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份流入和接转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323名。

  “作为重要地民生保障,救助站的职责就是接受社会流浪人群,帮他们找家、送他们回家、为他们安家。”陈文晓说。

  〖各种各样的“常客”〗 

  跑站“名人”唐有刁跑站记录111页810多站

  一年中,市救助管理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的被救助后安全回家,重新工作,但也有永远救助不了的各种“常客”。

  据蔡军介绍,最近被送回的人当中有个老熟人叫唐有刁,这是他第7次来市救助管理站,是全国有名的跑站流浪人员。

  从《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上显示,籍贯是重庆的唐有刁在全国的跑站记录是111页,一页有8站,总共跑站810多站,全国各地都跑遍了,最远跑到云南玉溪、新疆等地,有的救助站居然去过几十次。

  “天水市是全国对口站,过往人员特别多,像唐有刁这样跑站的流浪人员也比较多,据系统显示,全国的流浪人员跑站的占到90%。”蔡军说,这些职业跑站的以讨钱为主,一般是不太愿意来救助站的。

  像唐有刁这样的职业跑站者,救助三队的陈国栋见得多了。“一个比一个会演、更懂政策。真正的受助者都愿意回家,但他们不会,只想要钱。”陈国栋说,在救助站待久了,他们经常会碰到各种无理取闹的人:有胳膊上画着龙、老虎、螃蟹等图案撒泼打滚的,有冒充艾滋病病人往化验器具里吐痰的,也有抱着骨灰坛子要摔破在救助站的,还有把自己化装成受重伤躺地上装病的,更有用刀片把自己划伤威胁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这些自导自演、五花八门的情景剧导演者,无非就是为了要钱,他们大多是精神正常年龄在20—40岁的年轻人。

  “这些人大多是各地方救助站的常客,其实他们都不属于救助范围,给他们解释他们不接受,来了就耍横,耍赖皮,要不就睡到地上撒泼打滚。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去一个地方闹一闹就能挣200元,一天去两个地方收入就很可观,这要比拿工资的还挣得多。”陈国栋无奈地笑着说,有一次救助站接了一个籍贯山东的,他从内蒙古、银川一路跑过来,有救助站就去闹,吹牛说自己一个月要了一万多,工作人员当时还开玩笑说不上班了要跟他一起要饭去,他走的时候居然说,“下次再见,我还会再来。”

  据市救助管理站数据记录显示,本地的流浪乞讨人员也不少,各个县区都有,尤其以清水、张家川、武山县最多,他们除了在本地讨钱外,经常去兰州、西安等距离比较近的周边城市,他们都是抱着要上更好,要不上大不了回来的心态。

  “救助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是职业乞讨人员,这些人以讨钱为生,他们不愁吃喝只要现金,对这些人公安、城管都没办法,只有我们才会让他们暂时不能‘讨生活’。我们救助原则是只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一旦介入,他们就得暂时歇业。”王立润说:“我们一直告诉周围的人做善事一定要通过一个官方正规的渠道,不要被这些职业乞讨人消耗他们的爱心。”

了解你们,送你们回家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全社会应关爱未成年人〗

  一个没户口没上过学的孩子跟着母亲靠着救助站开的证明一路漂泊,孤苦无依。

  2018年,天水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市救助管理站挂牌。

  去年,按照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的安排部署,我市积极开展未成年保护各项工作,建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临时救助和临时庇护中心,并调整拓展相应职能,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纳入救助保护工作范畴。

  据王立润介绍,针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救助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资金61万多元,完善了相关设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转型升级。去年,救助站开辟了活动场所和教育培训场所,让流浪乞讨人员休闲教育两不误;在清水县秦亭镇盘龙小学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寒冬传递温暖’捐赠活动,看到了孩子们可爱、欢快的样子;救助站还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让全社会认识、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现在很多孩子不缺吃穿却缺关爱,缺乏教育,不仅要教育孩子理解父母,更要教育父母长期关爱孩子。”王立润说。

  “去年的救助对象中有一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女的是非法婚姻,没有领结婚证,在生了孩子后,孩子父亲去世了,孩子报户口就成了问题。孩子十几岁了没有户口,也没有上过学,一直跟着母亲成了流浪儿童,由于母子俩都没有身份证,他们的流浪之路也是寸步难行,每到一个站点就找当地救助站帮忙开证明,带着孩子流浪还得靠着证明乘车,实在可怜。”王立润说起这个救助对象时很是惋惜,她说,大人吃点苦到不打紧,可是孩子不受教育,没个稳定的家绝对不行。

  “流浪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我觉得应当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法律、教育、医疗康复、儿童心理、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大力提升对流浪、留守困境儿童个案进行快速应急处理的专业化水平。尤其要不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儿童保障工作体系,明确儿童工作机构的职责;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相关负责人培训;指导协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等犯罪行为;协助司法部门依法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等。”一直关注流浪、留守困境儿童的市民赵先生说。

  冷风中的一床棉被,雨雪里的一间暖屋,饥饿时的一碗热饭,窘迫时的一张归家车票……流浪乞讨人员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得来自市救助管理站的一份关心,一份温暖,一份救助。

  救助、寻亲、重逢、温暖、感动……2019年,天水市的救助管理工作仍将努力前行。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