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天水  >  天水市

2019年:来自天水乡村的心愿

 2019/01/02/ 15:53 来源:天天天水网

    编者按:201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伟大征程,这一年,祖国各地各行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庆祝。天水日报社融媒体推出的“乡村巨变”系列报道历时4个月,6名记者奔赴两区五县30多个村庄,采访120多位干部群众,记录了他们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和对未来的热切期盼。在2019年来临之际,记者又回访了部分干部群众,让我们听听这些来自乡村的深情祝福。

来自天水乡村的心愿

(坐落于山顶,可俯瞰渭河的清水县山门镇玄头村,是我市“乡村巨变”的真实写照。)


(有劳作就有收获)

(新农村的温馨场景)

(村阵地景色如画)

    办个土蜂养殖合作社

    记者 余碧波

    受访者:闫旺全(秦州区齐寿镇后寺村村民)

    “我们的新房有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共100平方米,比城里人住的都好。”后寺村村民闫旺全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大山深处的秦州区齐寿镇后寺村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活在大山深处,土地、交通、教育等资源的长期落后,使得后寺村迈向小康的路依然很艰难。2014年,后寺村实施异地搬迁项目,曾经的深山贫困村,现如今有了“城市”的面貌。

    去年8月,记者来到后寺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址,看到新建的二层洋楼整齐划一,新修的广场让人充满向往,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镇一样,让人神往。

    记者看到,闫旺全的新家,窗明几净、舒适安逸。闫旺全家里有五口人,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打工,小女儿在甘农大上大学,他和妻子在附近打零工。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就像生活在了蜜罐里。以前住在山上时,出门上哪都不方便,你看看现在,不到半小时就能进城。”前不久,记者回访时闫旺全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闫旺全也是期盼满满。“2019年,我希望在上海打工的儿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早日事业有成;读大学的女儿学业有成;自己种的几亩核桃树能卖个好价钱,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办个土蜂养殖合作社,增加家里面的收入,让生活过得更好。”闫旺全说。

    记者手记:光阴四十载,奏响的是一曲动人的乐章;光阴四十载,获得的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去年8月,当记者来到后寺村时看到,整齐划一的住宅、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的小广场等尽数映入眼底。改革开放40年,后寺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得到了巨大变化。后寺村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争取今年编撰完成村志

    记者 洪波

    受访者:胡勤真(麦积区新阳镇胡大村村民)

    改革开放40年,依靠着党的好政策,麦积区新阳镇胡大村重新焕发生机,完成了从传统村落到全国文明村的嬗变。

    被评为第六届建行杯“奉献天水·十大人物”,84岁高龄的胡勤真,是土生土长的胡大村人,断断续续当了30余年村干部的他,对于胡大村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活字典。早在2002年胡勤真就开始编撰村志。他告诉记者,胡大村的前身为胡家大庄,是胡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移民到这里后所建。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在胡氏祖先的居住模式上,胡大村逐渐扩展成了现在六纵六横的村庄格局。

    2018年末,记者回访时谈及新一年的愿望,胡勤真说:“2019年,村上已纳入计划的山地滴灌项目将开始实施,该项目既节约水又抗旱,可以解决山地浇灌难题。另外村里还要重新打新井引用深层水,要给每户村民安装水表,希望这些项目的实施,能让胡大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已经编撰了16年的村志完成并出版。”

    记者手记:去年8月,我相继跑过了麦积区的五个村庄,感受着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这里的变化,不由感慨万千。所到之处,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土胚房变成了小洋楼,垃圾场改造成了休闲娱乐广场,村民们和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拥有了小轿车。改革开放,让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日子更是一天天越过越好。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 余碧波

    受访者:杨龙德(武山县杨河镇杨河村村民)

    2018年12月初,当记者来到武山县杨河镇杨河村时,刚走到村口,一股现代化城镇气息扑面而来,空气清新,内修人文,外修环境,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户户农家小院清新美丽,文化墙、党建广场让人随时感受文化熏陶……

    记者走进一户农家院落,院里是二层小楼,外墙上全都贴了白瓷砖,在阳光下闪动着点点银光。楼上共有五间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房子装饰一新,进了厅房,地上铺着瓷砖,墙上贴着壁纸,顶上吊着水晶灯。主人名叫杨龙德,今年64岁,以前住在杨河村的东山自然村,东山自然村位于东山顶上,下山得一个多小时。2008年“5·12”大地震波及到东山自然村,多数房屋不敢住人,2014年,东山自然村实施异地搬迁项目,97户村民从山上搬到了这里。

    “国家补贴了4万,自己掏了20万,住进了这135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生活好得让人想都想不到。”杨龙德笑着说。

    “我儿子一年能收入好几万元,希望2019年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杨龙德说。

    记者手记: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河村也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生活幸福的小康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活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愿风调雨顺,花椒丰收

    记者 陈义宏

    受访者:赵永祥(甘谷县六峰镇铁坡山村民)

    铁坡山,是甘谷县六峰镇南部山区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家户户因种植花椒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8年11月,“乡村巨变”采访组走进铁坡山采访赵永祥时,站在他们家可以晒花椒的平房顶上,他反复向记者述说的,是技术的重要性。赵永祥说,有人认为花椒树好管理,其实有没有专业知识,差别是很大的。怎么修剪、施肥、打农药,每一个环节都是学问。一个环节出了偏差,就会前功尽弃。近日在回访赵永祥时,他依然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他说有一年花椒成熟的季节,外地来了好多帮工的人,这时候就看出了谁家的花椒务得好。那一年他们家的花椒长势特别好,一大朵一大朵,一天能摘六七十斤。如今他家里有300多棵花椒树,收益基本在20万左右,归根到底,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2018年由于遭受霜冻灾害,我市许多椒农蒙受损失,赵永祥家也不例外。但这位性格坚强的农家汉子并未消沉,“天灾虽然叫人难过,但信心更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灾害就灰心丧气,在我们铁坡山,还没有什么比种植花椒更适合我们。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也希望经济实用的防霜设备能走进椒园。”

    记者手记:二十年前铁坡山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时,不少村民对于栽植花椒心存疑虑,赵永祥却是最早栽植花椒的人之一。近年来随着铁坡山花椒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取经的外地群众也越来越多。每当有客人来,赵永祥总会热心地介绍经验,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帮助别人就是成全自己。”新的一年,愿赵永祥和众多椒农一样,有付出便有收获。

 

    七旬老汉的“农家乐梦”

    记者 孙燕芸

    受访者:赵五奎(秦安县陇城镇凤尾村村民)

    2018年10月,记者在秦安县陇城镇凤尾村采访时,一座精美别致的四合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座院子的主人,是将近70岁的赵五奎老人。在谈到他家的生活变化时,赵五奎脸上乐开了花:“党的惠民政策确实太好了,我将近70岁了,没想到还能住上政府给我们帮扶修盖的好房子。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真让人想都不敢想。”

    赵五奎家里有1亩多果园。这些年,不光自己家变化很大,村里其他村民家变化也都很大。尤其近年来,他们村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现在所看到的美丽乡村,已经充分惠及着凤尾村村民,享受着改革开放给大家带来的幸福生活。

    说到新的一年的打算时,赵五奎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我们村随处是宽敞的柏油路、规整的绿化带、亮堂堂的路灯,而且村上已被确定为秦安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知名度更加高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将慕名而来。2019年,我家也要加入到旅游服务业行业,争取开一家农家乐,让更多的游客来我们村观光、吃农家饭,提高全家人的收入。另外,利用果椒建园大好政策将自家的果园规模扩大。”

    记者手记:2018年10月,记者深入秦安县安伏镇、莲花镇等六乡镇,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乡村发展进行采访。沿途公路蜿蜒连绵,树木郁郁葱葱,田园果树青香扑鼻,农庄人家景美如画。采访的过程,也是记者感受新型农业带来的别样风景、体验现代生态种养新模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乡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乡村发展的全面提速,乡村已经成为最具蓬勃生机的地方,今天的农民正走上一条希望之路、一条富裕之路、一条未来之路!

 

    愿儿子早日娶媳妇

    记者 陈少娟

    受访者:黎建兴(清水县新城乡蒲魏村村民)

    “今年的期望就是儿子能结婚。”近日,记者回访清水县新城乡蒲魏村村民黎建兴时,他告诉记者,房子都已经装修好了,就等着办婚礼了。

    近年来,蒲魏村坚持‘瞄准扶贫对象,优先发展少数民族贫困村’的原则,以打造全县精准扶贫示范村为目标,按照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和片区连片扶贫开发“两个轮子一齐转”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蒲魏梁整流域差异化扶贫工程,有力地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

    黎建兴是比较典型的精准扶贫脱贫对象,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已经脱贫。当记者来到黎建兴家时,他正在装修新房。他告诉记者:“房子装修好了准备给儿子结婚用。”黎建兴以养牛为生,于2016年脱贫。黎建兴说,他家能脱贫,全靠党的富民好政策。他家于2016年盖了新房,硬化了家门口的路和院子,修了卫生厕所,安装了太阳能,这些财政都有补贴。他家里一共养了5头牛,出栏了3头,收入2.4万元;光扶发电除了解决自家用电之外一年能收入3600元;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企业打工;家里还种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靠着党的好政策,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儿子成个家。”黎建兴说。

    记者手记:在蒲魏村,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村容村貌的全方位变化。通村道路和巷道全部硬化,自来水实现全覆盖,村阵地、卫生室、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图书室、电商服务点、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到位。黎建兴朴实的话语,代表了众多村民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希望他们梦想成真。

 

    建成笤帚加工扶贫车间

    记者 陈少娟

    受访者:铁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胡川镇财政所所长 王安村帮扶干部)

    初冬时节,本报“乡村巨变”采访组来到张家川胡川镇王安村,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楼,干净优美的村容村貌,民族特色明显的文化广场,都彰显着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子变化。村上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坚持“创建”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创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创建”与人居环境改善深度融合、“创建”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的“四个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018年12月28日接受记者回访时,胡川镇财政所所长、王安村帮扶干部铁柱告诉记者,他于2018年初派驻王安村,主要抓了建强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等工作。说到2019年的期盼,铁柱说,他将继续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大面积种植金丝高粱,考察成熟地区的经验做法,建成一个笤帚加工扶贫车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记者手记:王安村地处后川河畔,是一个回族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王安村抢抓机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大力实施“伊香拉面师”和畜牧养殖培训工程,村级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带动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在铁柱看来,王安村的笤帚加工扶贫车间,是继“伊香拉面师”和畜牧养殖之后的又一重要工程,愿这一扶贫早日为村民带来实惠。回首,2018已渐行远去。拥抱2019,相信对于张家川县的每一座村庄来说,都将是改革开放下一个十年新的起点。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