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年葆东
知道安口窑是在很久以前,那时我还是个满村巷疯跑的娃娃。
那时还是生产队的时期,记得每年队上都要安排人赶着马车去安口窑往庄子里拉回些粗缸、粗碗等。十天后马车回来时,乡亲们挑拣粗缸及瓷盆瓷碗瓷罐的场景很是热闹。而我的爷爷也会不厌其烦,说起他年轻时给地主家拉骡子时,被派往安口窑驮陶瓷器的故事。
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安口窑遗存较多的窑头镇村,村外的小桥上行人稀少,隔河望去,窑头镇村很静寂,如一位晒暖儿的老人,朴素并且泰然自若。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来自安口窑的沙器暖锅子,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在里面装上猪肉、丸子、粉条、萝卜、白菜之类的食材,浇上汤,中间点上木炭,待火旺烟消之时,用湿抹布衬着端上来,放在炕桌上一盛着水的瓷盘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炭火上烤热的馒头,吃着滚烫的肉菜,美味入心,至今令人难忘。
那个时候,西北农家家中处处有安口窑的影子,水缸、面缸、浆水缸,咸菜坛子食盐罐,以及粗瓷老碗,更少不了煮茶的小罐子!当然,还有我一看就厌烦的熬药砂锅。
安口窑现在叫安口镇,属华亭县管辖,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据史料记载,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至明代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从而携“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期。明清时以烧制黑、白陶为主,至明末清初趋于衰落。后来到晚清至民国末年的100余年间,由于战乱频仍,全国各地的瓷工艺人纷纷流落安口,不断带来新技术、新工艺,于是安口窑陶瓷业再度兴起,盛时瓷窑多达50余座,瓷工3000多人,产品90余种,年产量700多万件。
解放后瓷窑全部收归国营,先后办起了陶瓷厂、电瓷厂,瓷工最多时达到20000人,产品远销西北各地,成为寻常百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改革开放后因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经营不善而再度衰落,虽经2002年停业改制等几番折腾,最终还是于几年前以彻底倒闭歇业而告结束。
一位网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安口,由于有两个大煤矿,一个陶瓷厂,一个电瓷厂及一家电厂,附近还有几家军工厂,其繁华远远超过县城华亭,白天街道里人头攒动,晚上则有夜市,这在当时的平凉城里都是没有的。
告别安口窑时,我们原打算买一个小缸回去,但当地人却说,会烧窑的都走了,镇上即使有,那也不是安口窑出的东西。闻此,我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惆怅。

在安口窑,有好多土顶平房,屋顶均用土覆盖。华亭一带雨水偏多,但这种房子却不渗漏,据说主要得益于这里特别的土质,而且这样的屋顶上都有一个直径约20多公分长不过一米的碌碡,用来在雨前滚压屋顶和雨后天晴了滚压屋顶。

起初我们以为这是一座老窑,询问得知,其实这曾是刘姓人家的大院门楼。

小时候往地里送饭,若不小心摔了提浆水拌汤的罐子,肯定是免不了一顿揍的,但当我们走进窑头镇村看到用来砌墙的大缸时,才知道他们在使用这些东西时的粗犷豪迈,以及令我们瞠目咋舌的“奢侈”。

站在窑头镇村的地埂上远远望去,山下便是以前的陶瓷厂、电瓷厂厂区。

房子内部一收拾,便会成为一个很有“范”的画家工作室。